春光中,記者來到湖北省武漢市靈山一期礦花樂園。行走在彩色瀝青步道上,兩旁的油菜花海惹人陶醉。站在綠如翡翠的礦坑湖邊,映入眼簾的是一道近50米高的水瀑,飛泄而下激起層層浪花。岸邊一步一景、綠樹紅花、春意盎然。這里原本是一座廢棄礦區,這也是武漢市破損山體生態修復的一個成功案例。
武漢是“百山之市”,有大大小小466座山體(系),山體面積占市域面積的9.04%。但從上世紀90年代起,因過度開山采礦、采石取土,有約20%的山體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。2013年至今,武漢市持續投入,對全市破損山體進行生態修復,修復規模、效果及范圍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均居首位。
“塵土飛揚,寸草不生!”這是江夏區物控集團董事長周成剛第一次踏上靈山時的印象。因為靈山石材質量好,武漢水泥廠自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在這里開設采石場。此后30多年,靈山聚集了20多家采石場,大部分村民“靠山吃山”,靈山也成了塵土彌漫的“灰山”。
2018年,江夏區啟動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項目,靈山被列為試點,由周成剛所在的區屬國有企業——江夏區物控集團作為項目實施主體,開展礦山環境治理、生態修復、復墾利用、產業融合等工作,積極探索通過市場機制有效修復廢棄礦山、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新模式。
“我們邀請多個高校的專家,為靈山礦區定制了一款可行性規劃方案。”周成剛說,江夏區將礦山生態修復、復墾利用、文化旅游和鄉村振興等相結合,以靈山、將軍山為核心區域,整合6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、草、花、洞、村資源,定位生態旅游,致力打造國家級生態修復示范區、現代農業觀光區、4A級旅游景區、鄉村振興示范基地。
2019年11月,靈山復墾利用項目開始動工,危巖體清除、削坡整形、山體錨固、土地平整等工程相繼實施。
由于山體破損嚴重,除了削坡整形外,施工人員還為山體掛上了防護網;山上需要土壤修補,施工人員就采取人背馬馱的方式,將一袋袋土壤鋪到山體上,44.45萬立方米改良土壤重新覆蓋了700余畝礦山;施工人員還把水、土壤、花草種子攪拌在一起的泥質土壤噴射在山體上,給山體穿上一件“外衣”,讓光禿禿的山上能長出綠色植物。破損的山體,慢慢開始綠起來。
經過兩年多的綜合治理,靈山一期礦花樂園已全部竣工。3月23日,武漢市江夏區靈山生態文化旅游區“礦花苑”景區一期工程試運營。一期靈山礦坑公園建設面積約700畝,重點打造靈嶺尋梅、荷塘月色、層林盡染、櫻園春曉等生態景點。
周成剛說:“靈山一期礦花樂園已具備開展生態文化旅游活動的基本條件。下一步,我們將以現有的地形地貌為基礎,建設花海、花田、花樹、水秀等組合項目,并借助聲、光、電、影等現代技術手段,策劃亞洲最大的礦坑崖壁主題光影秀、‘礦’世靈山水幕情景秀等夜游產品,帶給游客行進式、沉浸式互動體驗和視聽盛宴。”
“靈山運用社會化市場機制修復廢棄礦山,既滿足了項目對資金的需求,增強了國有企業實力,又能盤活廢棄閑置用地,提升土地利用效率,可謂是一舉多得。”江夏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陳興雄表示。
江夏區烏龍泉街黨工委書記湯綱說,烏龍泉街將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徑,最大限度釋放礦旅游文化資源,帶動周邊10余個村民宿產業、農副產品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,拓寬經濟增收渠道,增加集體收入,為村民提供大量直接就業機會,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。